2008 年 – 在尼亞薩保護區發現第一顆經證實的紅寶石。
這片區域是獅子、大象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然而,這一區域的保護狀態並未阻止手工礦工蜂擁而至。
2009 年夏天,水源枯竭,礦工被迫離開,採礦工作幾乎終止。
2009 年 – 在蒙特普埃茲鎮附近的高速公路旁發現紅寶石。
數以萬計的手工礦工再次涌入。
一年內,國際貿易商開始在礦區附近的城鎮收購紅寶石。
這些寶石被運往曼谷等切磨與交易中心。
蒙特普埃茲成為泰國紅寶石交易中紅寶石的主要產地。
2014 年 – Mwiriti Limitada 公司擁有大量蒙特普埃茲周圍區域的採礦許可證。
該公司與自然資源公司 Gemfields(吉姆菲爾茲)合作,成立 MRM(蒙特普埃茲紅寶石礦業公司)。
第一批紅寶石按照政府批準流程出口。
2020 年 – 不到十年時間,紅寶石開採從之前的百分之百純手工勞作轉變為目前大多數的規範化、流程化開採。
但儘管多家公司已在莫三比克建立了大規模的紅寶石開採公司,目前仍然有不少手工礦工。
Maninge Nice(馬寧尼斯)型紅寶石(在這裡,可達 17 毫米)通常為帶有強烈螢光的深紅色,同時外形平坦,有較多內含物。攝影:Vincent Pardieu(文森特·帕迪烏)/GIA。
莫三比克紅寶石的質量
莫三比克產出的紅寶石主要有兩種:Maninge Nice(馬寧尼斯,泰語稱為 Bor Daeng)和 Mugloto(木格羅托,泰語稱為 Bor Som)。這些術語名稱源自莫三比克地區產量較大的那些礦區的名稱。
Maninge Nice(馬寧尼斯)紅寶石顏色鮮艷,色度高,帶有強螢光。
但這種紅寶石往往外形較平,裂隙較多,切磨時產出的紅寶石較小。
有裂隙的寶石採用助熔劑進行癒合,以改善寶石外觀,增強堅固性。
這個過程需要用硼砂加熱寶石,讓裂隙得以癒合。
Mugloto(木格羅托)紅寶石比 Maninge Nice(馬寧尼斯)紅寶石的形狀更大,裂隙更少。
不過它們往往色調更暗,螢光更弱。
Mugloto(木格羅托)寶石有時需要經過熱處理以去除藍色泛光,讓寶石呈現更活潑生動的顏色。
檢測這種低溫處理難度較高,往往需要藉助先進儀器。
角閃石是莫三比克紅寶石的常見內含物,Vertriest(維特瑞斯特)在演講中解釋說。顯微拍攝,視野 1.32 毫米。攝影:Jonathan Muyal(喬納森·穆亞爾)/GIA。
GIA 在莫三比克
多年來,Vertriest(維特瑞斯特)參與 GIA 的實地工作,在非洲、亞洲和歐洲採集了各種樣品,積累了豐富的紅寶石專業知識。
在寶石產地附近購買寶石,是確保 GIA 研究的寶石真正源自該地區最萬無一失的做法。
Vertriest(維特瑞斯特)說:「如果不親自前往,你就無法知曉。」
A 類樣品最可靠,這種樣品是寶石學家直接開採的。「我走到礦區,敲擊岩石,10 克拉的紅寶石隨之顯現出來。」Vertriest(維特瑞斯特)說道。
其他型別的樣品是根據寶石學家的採集方式分類:
B 類樣品 – 寶石學家見證開採過程的樣品
C 類樣品 -從開採現場的礦工處購買的樣品
D 類樣品 – 從非開採現場的礦工處購買的樣品
E 類樣品 – 從礦區附近的次級來源(非礦工)處購買的樣品
F 類樣品 – 從國際市場上的次級來源處購買的樣品
GIA 採集的大多數樣品是 D 類或 E 類樣品,如果有 A 類、B 類或 C 類樣品,則會將其收入,進行補充。
這些寶石的研究成果用於支援 GIA 有色寶石鑑定工作和原產地證書服務。